8月5日下午,国内著名民俗学专家,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、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,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节庆委员会委员高有鹏先生,在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刘彦章,文艺学博士、周口师范学院副教授孟芳等人的陪同下,来到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,详细了解华威博物苑的运营情况,共商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大计。
高有鹏一行冒着炎热,兴趣盎然的仔细参观华威博物苑13个系列的展陈,特别对农耕文化相关展览和藏品兴趣浓厚,多次驻足详细观看藏品细节,追问收藏过程的来龙去脉,询问展览的社会效果。高有鹏看完全部展览后,连连赞叹,对豫东平原上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农耕文化收藏和展出感到十分振奋。他认为,农耕文化的重要,怎么强调都不过分。华威对农耕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,对藏品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和分类,同时展览的专业水平很高,典型与系统紧密结合,效果非常好。像农耕文化中的衣食住行及传统农耕生活中的重要场景,都进行了集中体现,既有文物展示又有文明展现,生动有序,思想性教育性很突出。通过观展,确实能让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通过农耕事业的辛勤劳动,实现了伟大创造,将农耕文明传承至今。他特别强调,华威博物苑的农耕文化收藏和展出,包括这么多年的巡展活动,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,是一项利国惠民的千秋大业。
在与华威博物苑馆长杜忠义的探讨中,高有鹏指出,农耕文化不仅仅是华威的,也不仅仅是周口的,甚至也不仅仅是河南的,她是中国的,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,要让她走出周口,走出河南,还要走出中国,走向世界,向所有热爱中国文化,关注农耕文化的人士推广,让世界人民通过了解农耕文化,更深入的了解中国,了解中华民族。高有鹏强调,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,不能只有参观和展览,农耕文化必须主动和文旅文创融合,和市场化机构进行商业性合作,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,也要创造经济效益,才能保证农耕文化的传承有坚实的基础,有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。高有鹏建议,华威博物苑要走出高墙大院,横向联合,搭乘数字化、信息化快车,在合作中求得共赢,长足发展。
高有鹏表示,自己愿为华威博物苑弘扬农耕文化的百年大计尽心竭力,通过走出去引进来,为华威多元化发展探索新的道路。
链接:高有鹏,河南项城人,中国著名民俗学家,曾任河南大学特聘教授、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、研究生导师、河南省学术带头人、在河南大学讲授民俗学多年。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。其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文学理论与文化发展研究、中国民间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、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研究等方面。在国际上提出“神话群”“语域”等概念。
主要作品书法著作《大篆道德经》《大篆论语》等。长篇小说《清明上河》(两卷本)《袁世凯》(三卷本)《大宋风月》《一九一六》《江格尔》等。
学术著作《中国民间文学史》《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》《中国民间文学通史》(三卷本)《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》(10卷本)《神话之源:山海经与中国文化》《神话传说与民族记忆》《民间庙会》《中国庙会文化》《民间百神》《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》《中国古代民间文学史》《中国近代民间文学史》《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》等。科研论文在《文学评论》等发表论文200多篇。